伊拉克对阵伊朗队_伊拉克对阵伊朗队比分
1.伊朗跟伊拉克打仗双方的优势是什么
1961年6月1日 友谊赛 伊朗1-1伊拉克
1961年6月3日 友谊赛 伊朗1-2伊拉克
1963年12月12日 奥运预选赛 伊朗4-0伊拉克
1964年1月2日 奥运预选赛 伊拉克0-0伊朗
1966年3月7日 友谊杯 伊朗2-1伊拉克
1972年5月10日 亚洲杯 伊朗3-0伊拉克
1974年9月13日 亚运会 伊朗1-0伊拉克
1975年8月24日 奥运预选赛 伊朗1-1伊拉克
1976年6月1日 亚洲杯 伊朗2-0伊拉克
1989年11月5日 P&F巡回赛 伊朗0-0伊拉克
1993年10月22日 世界杯预选赛 伊朗1-2伊拉克
1996年12月7日 亚洲杯 伊朗1-2伊拉克
2000年10月17日 亚洲杯 伊朗1-0伊拉克
2001年9月7日 世界杯预选赛 伊朗2-1伊拉克
2001年10月12日 世界杯预选赛 伊朗2-1伊拉克
2003年8月13日 LG杯 伊朗0-1伊拉克
2006年10月4日 友谊赛 伊朗2-0伊拉克
2007年6月16日 友谊赛 伊朗0-0伊拉克
2007年6月24日 友谊赛 伊朗2-1伊拉克
伊朗跟伊拉克打仗双方的优势是什么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千米,长约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签订了《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 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侯赛因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共和国卫队成立于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后的1968年,其主要任务是保卫总统及高级***的安全。两伊战争前,这支部队仅有1个师的编制,下辖3个旅。1986年初发展为7个旅,两年后改编成6个师28个旅。卫队的主要装备有500多辆T-72坦克、BMP装甲战车、法制自行榴弹炮和GHN-45牵引式榴弹炮,以及苏制地对空导弹、高射炮和武装直升机等。 卫队的成员大多来自萨达姆总统的家乡提克里特,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绝大多数是复兴社会党党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下。卫队司令是萨达姆的次子库赛。 这支部队在两伊战争中经常赴前线执行紧急使命,并在保卫巴士拉等重大战役中屡建战功。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伊军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狂轰滥炸,元气大伤,卫队也遭受重大损失。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遭受长期的制裁和武器禁运,军队装备无法更新,但卫队的装备与其他部队相比尚属精良,目前仍是保卫萨达姆等高级***及巴格达安全的主要力量。 编辑本段部队构成 共和国卫队是伊拉克军队中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总兵力约14万人。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编制装甲师2个,即汉谟拉比装甲师和麦地那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5个,即塔瓦卡尔那师、尼布查德尼扎尔师、阿德南师、巴格达师和总统警卫师;另编制1个补给师。共和国卫队的司令官先由伊拉克三军总参谋长尼扎尔·哈兹拉吉担任。这支部队驻防在以底格里斯河的总统府为中心的巴格达城内。后由萨达姆的儿子担任共和国卫队的司令官。 在共和国特别卫队内部,根据职能不同可分成安全部队、机动防护部队、特种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四大部分。根据在保卫萨达姆时离萨达姆的距离的远近又可以分成一线、二线和三线防卫部队。一线部队由萨达姆最信任的人组成,他们的保卫任务由萨达姆阿拉伯突击队(伊拉克的准军事部队)的首领穆萨希姆·萨阿卜·阿·侯赛因少将负责。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外围的安全防护工作由共和国特别卫队负责。特别安全局负责内部保卫工作。但也有少量极受信任的共和国特别卫队人员被允许进入总统府邸内部或萨达姆出行时担任贴身保镖,这些人都是从共和国特别卫队第1旅第1营中挑选出来的。 该卫队的官兵大部分来自萨达姆总统的老家提克里特县,全部都是逊尼派教徒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党员,许多骨干成员是萨达姆总统的亲信或亲戚。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官兵的待遇比正规军高,他们享有特殊奖金和政府补贴的住房。 编辑本段部队瓦解 美国在二次开战前,大量地贿赂、收买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所有重要将领,包括巴格达的卫戍司令。使得早已人心涣散的伊拉克号称30万人的军队,瞬间土崩瓦解。因此美军可以说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伊拉克。并且共和国卫队的战斗力本来就有吹嘘的成分,伊拉克经历了8年的两伊战争,又经历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打击,实力已经远不如前,根本没有所谓的30万精锐部队,美国实际上只用了一个营的先头部队就控制了巴格达。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可供参考。这种说法认为:在美国靠近首都巴格达以后,萨达姆宣布解散共和国卫队,采用“化整为零”的打算,把部队分散到平民间,这样以来一可以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二可以与美国长期做斗争方便东山在起。因此美国在进入巴格达以后并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活动,但是在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断遭到散落的共和国卫队的攻击。但是这种说法不被大多数人采纳。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简称两伊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落下帷幕,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两伊战火的蔓延,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 转自铁血社区 ] 至于两伊战争的起因,相当复杂。既有领土争端,又有宗教因素,还有民族纠纷,以及霍梅尼和萨达姆的个人恩怨,总之二国是不打不行。战前就拼命扩充军备。伊朗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潜力都强于伊拉克,但伊拉克准备的更充分些。经过一连串的假动作及争取同情的外交努力后,1980年9月22日拂晓,萨达姆正式下令开打(他可真是个狂人)。 一开始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袭击伊朗首都德黑兰、大不里士、阿瓦士、克尔曼沙赫、提斯孚尔等共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然后出动地面部队五个师又一个旅约五万余人分三个方向大举进攻,打算闪电战解决伊朗。经过一周激战,占领了伊朗差不多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最大入侵纵深有90公里。 面对伊拉克的进攻,伊朗尽管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对战争来临仍是毫无准备,伊朗军队仓促应战。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又忙着调兵遗将,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革命卫队,终于慢慢阻滞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一年后(真长啊,萨达姆的闪电战彻底破产)1981年9月,伊朗大举反攻, 集中10万人,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 然后伊朗军队大发神威,先是在82年3月重创伊拉克军,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后又在4月份经过25天激战收复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终于打的萨达姆受不了了,单方面宣布停火,并把军队撤出了伊朗,想和伊朗谈判。 可是伊朗得理不饶人,你说停火就停火,多没面子!当下拒绝停火建议。萨达姆6月提出停火,月底撤的军,7月份伊朗军队就突入伊拉克境内20余公里。这下把老萨惹火了,在我的地盘上你还敢狂!调集十多万大军反击,挫败了伊朗军队的攻势,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几个回合,毫无进展,战争陷入僵持状态。 对这种情况最感焦躁的是老萨,伊拉克的国力消耗不起啊。于是为以战迫和,1984年4月起,伊拉克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 转自铁血社区 ] 到了86年伊朗也不耐烦了,估计也是拖不起了,一改以前打消耗战的方针,想要速战速决。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港口城市法奥。同时双方的“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科威特心说你们俩打仗关我什么事怎么打到我头上来了?就跑到联合国安理会喊冤,于是美苏二大国就派了军舰来护航。这一来情况复杂了,万一来个误炸不是得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于是联合国搞了个598号决议,要双方停火。可两伊正打在兴头上,谁也不听。 到了88年2月,双方用导弹打起了袭城战。双方互扔几百枚导弹后,伊拉克渐占上风。到了4月,伊拉克军队搞了个斋月行动,经过二天激战终于收复了法奥。 这一来伊朗也打不下去了,终于宣布接受598号决议双方停火。到了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