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尘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中心

文章内容

五大联赛转播权费用-各体育联赛转播费用

tamoadmin 2024-08-11
1.关于英超未来三年转播权的问题2.世界第一联赛的英超俱乐部们靠什么赚钱3.拿下NBA独家转播权的腾讯,为什么没有和CBA继续合作呢?4.德甲联赛转播商Aren

1.关于英超未来三年转播权的问题

2.世界第一联赛的英超俱乐部们靠什么赚钱

3.拿下NBA独家转播权的腾讯,为什么没有和CBA继续合作呢?

4.德甲联赛转播商Arena集团跟德国电信什么关系?

5.NBA是如何进行商业运作的?

6.国内的西甲转播权到底是怎么分配的?

关于英超未来三年转播权的问题

五大联赛转播权费用-各体育联赛转播费用

天盛体育数字传媒夺得英超未来3年的转播权,但是只会在天盛欧洲足球频道独家转播。也就是说,同是广东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广东体育频道和广东体育重庆版,以及北京球迷熟悉的北京台,都将因没有英超转播权而无法转播。在这样的局面下,未来3年内,国内英超球迷将无法再享用“免费午餐”,收看英超赛事就得自掏腰包付费。

其时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有消息传出,天盛拿下英超转播权的消息,只是因为还没有到最后一刻,天盛方面不愿过早地把话说死。据业内预估,天盛为接下来三个赛季的英超联赛转播权出的购买价高达4500万~5000万美元,由于面临巨大的赢利压力,天盛正在考虑多种渠道的经营销售方式。之前,天盛运营的数字付费频道“欧洲足球频道”的每月收视费是188元,是目前国内收费最贵的数字电视付费频道。按照天盛现有的4万用户数来计算,能在多长时间内收回成本的确是天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管怎么样,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球迷英超将成历史。

现在天盛的“欧洲足球频道”上已经转播的联赛包括西甲、法甲、意甲等直播联赛,此外还有关于足球的各类新闻和资讯、赛事集锦、足球**、评球专题、球星访谈以及经典赛事回放。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天盛最终能在英超联赛转播上实现收支平衡,甚至赢利,那么其他费用更低的意甲、西甲、法甲等比赛,天盛都会逐步独家拥有。

世界第一联赛的英超俱乐部们靠什么赚钱

2017年的英超转会市场共计投入17.7亿欧元,位列五大联赛首位,平均每支球队将近9000万,转会投入这么多,英超球队都真的很有钱么?今天我们了解一下英超球队一个赛季究竟如何赚钱。

英超球队收入总共有五个方面:比赛日收入、转播收入、商业收入、赛季奖金、 转会费收入。

一、比赛日收入

比赛日收入很容易理解,就是靠门票和球迷消费。比赛日收入的多少关键取决于球场规模的大小,同样是英超豪门,切尔西和曼联的球场规模差距很大,始建于1877年的切尔西主场斯坦福桥只能容纳41000名观众,而曼联主场老特拉福德能容纳76000名观众,2013-14赛季为例,曼联达到了1.3亿,而切尔西这一数字是8500万,差距4500万,一年的差距足可以在转会市场上引入一名顶级球员(13年厄齐尔转会阿森纳4250万)。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阿森纳勒紧裤腰带一定要兴建新球场的原因了,入主酋长球场后,收入大为改观,比赛日收入仅次于曼联,看到如此巨大的收入,利物浦切尔西热刺等豪门也开始修建或扩建新球场,热刺的主场暂时移到温布利开始新建球场,切尔西利物浦的新建也已经获得批准,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球迷现场观看到英超豪门的激烈比拼。

二、转播收入:

英超转播收入位列五大联赛之首,转播费收入远远超过西甲德甲等。15年本土转播权的拍卖更是惊人。2015年2月,2016-19赛季的英超联赛在英国本土电视转播费被天空体育和BT体育两家拍得,两家加起来达到了51亿英镑的天价,再加上海外转播收入,英超全球电视转播费超过81亿英镑,超过西甲德甲等其他四大联赛总和,英超电视转播收入中的大部分将平均分配给20支球队,平均每支球队可得到一亿英镑以上的分成,即使是垫底的球队转播收入接近西甲双雄和巴萨。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夏英超各队的疯狂引援。

国内电视转播收入--英超的转播收入是各个球队均分的,以上赛季为例,英超冠军切尔西最终获得了1.51亿英镑转播收入,而排名垫底的桑德兰、也获得了9300万英镑,,这样的近乎平均分配的方案也引发了排名靠前球队的不满,六家排名靠前也是最富有的球队阿森纳、切尔西、曼联、利物浦、热刺已经对分配方案提出上诉,希望能以联赛排名分派奖金,但是英足总似乎并没有改变的意思,他们表示,“平均分配”会让英超中的小球队受益,得到更多的经济补给提升球队,从而保持了各队间的良性竞争,让英超整体的发展趋于平衡。

另外,转播收入的差距可以体现在直播场次上,大概一场直播增加100万英镑,16/17赛季利物浦直播29次,切尔西曼城28次,最少的胡尔城和桑德兰8场,相差2100万英镑。

及欧联杯电视转播收入---一般由进入和欧联杯的几家俱乐部按照比例分配,以15/16赛季为例,英超一共四支球队进入联赛,那么上赛季获得第一的将会拿到40%,第二名会拿到30%,第三名会分到20%,第四名则是10%。

三、商业收入:

商业收入部分最主要的是赞助费和商品零售,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无疑是曼联,曼联近几年国内联赛和赛场成绩不佳,联赛最好排位第四,更是两年连资格赛都没有进入,可是凭借曼联在全球强大的商业运作,不断扩大曼联品牌,由于对自身价值的不断挖掘,目前曼联有67家赞助商,超过巴萨的综合。最新五大联赛收入排名,曼联时隔11年以5.8亿英镑超越排名第一,16/17赛季仅广告收入就达到2.7亿,商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一半。曼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他们大价钱买入超级巨星,并不仅仅在于提高球队成绩,对于扩大曼联品牌影像力也很有效,15/16赛季虽然战绩不佳,但新赛季博格巴近1亿的转会费的影像力也让赞助商和球迷深信曼联仍然是冠军的有力竞争者;15年德佩转会后的球衣销量也将近弥补德佩的转会费用。

四、奖金收入:

联赛---联赛奖金分配很简单,以16/17赛季威力,190万英镑为基准,第一名切尔西20乘以190万等于3800万英镑,最后一名桑德兰190万英镑,可以看出英超奖金在收入中比例很低。相对于西甲来说,英超冠军相对稍高一些,西甲冠军拿到了2080万欧元奖金,但是西甲最后一名只能拿到冠军奖金的20万欧元。可以看出英超奖金相对较多。

--小组赛:小组出线获得至少1200w欧元收入,每场小组赛取胜额外得到150w欧元奖金,平局得到50w欧元奖金;

1/8决赛获胜者将得到550w欧元奖金;

1/4决赛获胜者将得到600w欧元奖金;

1/2决赛获胜者将得到700w欧元奖金;

进入决赛的两只队伍均可获得1050w欧元奖金;冠军则另外获得1500w欧元奖金;

以此计算,一家俱乐部参加联赛理论上能够拿到的最大奖金数目是5450万欧元,

以15/16赛季为例,曼城在15/16赛季收入最多,达8400万欧元,包括转播收入和比赛奖金,由于曼城止步16强,所以奖金部分占比较少为3700万欧元,由于英超转播收入较高且曼城为上赛季冠军,所以曼城转播收入4700万欧元。

杯赛--足总杯及联赛杯相对联赛及奖金较少,夺冠奖金200万英镑,加上门票和转播最多也只有500万英镑。值得一提的是,2018-19赛季开始由于海外转播权收益加大,那么奖金和转播的收益也将显著提高,对于看中足总杯或联赛杯的中小球队来说是一个利好。

五、转会收入

提到转会收益,也许遭到很多球迷唾弃,毕竟通过卖队员赚钱确实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是这一项收入有时确实能让球队变亏损为盈利,曾经的阿森纳也不得已卖掉核心球员而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也有一些球队却依靠卖球星盈利,南安普顿这样的球队可谓是一个奇葩,每年都有球员转会豪门,14-17年三年转会收入就达到了2.3亿欧元,俨然成了豪门的球员超市,连国内的豪门鲁能居然也从南安普顿买人。虽然每年都有主力球员流失,但是难得的是每年南安普顿都能在新赛季生龙活虎的回来,也是英超一个奇特的现象。

拿下NBA独家转播权的腾讯,为什么没有和CBA继续合作呢?

因为转播商只有咪咕

季前赛,对于篮球联赛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CBA新的转播商却出现戏剧性的一面,高价买下版权,电脑不支持直播,只能用手机看,对于只有一部手机的球迷,无疑是要球迷放弃看直播,毕竟手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用来观看直播。

时间回到12号下午,CBA举办了新赛季的新闻发布会,在公布的赞助合作商中,转播商只有央视和咪咕。合作了三个赛季的优酷和腾讯体育没有续约。原因很简单,版权费太贵,观众太少,得不偿失,于是放弃了。CBA的商业开发还在初级阶段,失去这两家直播平台,无疑是双输的局面。

很多球迷都已经习惯用这两个平台观看,新赛季要转向新的平台,这一举动必定让CBA流失很多球迷。不过CBA还有一定关注度的,根据苏群的表述,优酷确定全面退出不再直播。但是腾讯会选择直播200场左右,也就等于说只买强队的比赛直播版权。

CBA再陷入困境:优酷腾讯不买账,新转播商没有电脑直播

十年前,CBA在电视的转播费一年才100万。2014年起,网络发展迅速,各大平台也开始关注起体育直播,CBA作为国内最强的两个体育联赛,自然会成为香饽饽,但那时一年的转播费也才一千多万。2016年姚明上任进行改革,CBA开始水涨船高,腾讯开始直播CBA,进入了蓝光超清时代。随后,优酷和咪咕加入,CBA网络直播开始三分天下,当时有专家估值,CBA未来的转播费可以达到5年60亿。

版权分散,虽然能更好抢收球迷,但是对于转播商来说,版权分散也就是球迷分散,广告的观看效果和会员收入自然会减低,亏损是在所难免的。自然也不会再出高版权费买账。多年来的发展,CBA虽然热度不如NBA,但是CBA也有很多忠实的球迷,为此,财大气粗的咪咕平均一年8亿的拿下CBA的转播费。这个价格,对于其余亏损的两家平台,自然是跟不起了。

CBA的收入是提升了,但是对于球迷来说,却是高兴不起来,尤其是学生球迷和上班族,以我本人为例,在外边上班,电视用不着,一直没买,所以习惯用手提观看比赛。但是咪咕却没有电脑端的直播,想观看比赛直播实在太难了。而且咪咕也是比较小众的平台,很多路人球迷都不太愿意下载。

离常规赛越来越近,咪咕后期或许会有电脑端的直播,究竟直播效果好不好,还待检验。

德甲联赛转播商Arena集团跟德国电信什么关系?

引子 足球场上还有什么不能卖的?扎根7载的当家球星可能远走他乡,比如舍甫琴科;历史悠久的豪门可能卖给根本不懂足球的外国人,比如曼联;而经历过百年风霜考验的联赛亦可能易名,比如德甲。为了得到德国电信的6000万欧元赞助,德甲出卖了自己的冠名权,而下赛季出现在球迷面前的将很可能是“德国电信甲级联赛”或“德国移动甲级联赛”。

他们把自己卖了

重庆晚报消息:“德甲把自己卖了。”这是《报》在得知德甲冠名权被出卖后的评论。继Arena(德国电信集团)取代倒闭的基尔希集团而成为德甲联赛转播商之后,实力雄厚的德国电信成为德甲联赛的最大赞助商,他们将从下赛季开始每年向德甲联赛投入6000万欧元。作为代价,德甲联赛将不得不更换为“德国电信甲级联赛”之类的名字。

不怪《报》刻薄,因为这不能算是一个双赢的合约。德国电信获得的不仅仅是联赛的冠名权,还有丰厚的互联网市场,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德甲的比赛,而这一切的价值远远不止6000万欧元这么多。据了解,德甲联盟将和Arena公司在下星期举行最后一次谈判,双方将在2月15日之前签订一份大约为期两年的合约,包括2007/2008赛季和2008/2009赛季。有趣的是,德国电信方面的人倾向于“德国电信甲级联赛”,但据悉也有可能用“德国移动甲级联赛”之类的名字。不管是哪个名字,对于德甲球迷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他们又要重新适应。

不过这几年德国球迷应该已经适应了经常换名字这一现象,比如说球场的名字。汉堡的AOL球场仅存活了6年就结束了,如今竞争汉堡球场的赞助商主要有阿联酋航空和一家名为“Alice”的宽带供应商,汉堡的球场会叫“酋长竞技场”还是“Alice竞技场”?汉堡球迷对此早已厌倦,如今轮到全体德甲球迷品尝这种频繁更名的滋味了。

联盟甘为4000万折腰

众所周知,在基尔希集团倒闭后,德甲的电视转播收入就没能再重现本世纪初时的辉煌。今年,德甲整个赛季的电视转播收入约为2000万欧元。如果德甲联盟和德国电信能在下周就新合同达成一致,那么德国电信每年除了原有的2000万欧元转播费之外,还要拿出4000万欧元购买冠名权和网络转播费。德甲就真那么需要这4000万欧元吗?

通过与欧洲其他主流联赛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德甲早已不是球迷的宠儿,德甲每年的2000万欧元转播费也是欧洲主流联赛中最低的。目前,火热的西甲和已经大不如前的意甲每年的电视转播收入都高达6000万欧元,其中并不包含所谓的冠名权或网络转播费用。而在商业化程度更加彻底的英超,每年的转播费竟高达1.5亿欧元!联赛委员会主管塞菲尔特就表示,“这并不奇怪。十年前我们拥有欧洲冠军、冠军杯冠军和联盟杯的冠军,是世界上最好的联赛。可现在我们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影响力,塞菲尔特说出了德甲转播费落后于欧洲其他联赛的最根本原因,由此人们不难看出,对于已成为欧洲主流联赛中的二流联赛的德甲而言,4000万欧元并不是个小数目。

而让德甲联盟甘愿为4000万折腰的另一个原因,当然是Arena(德国电信)集团的垄断。在基尔希集团倒闭后,Arena就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足球比赛转播商,他们不仅获得了包括有线电视和在内的独家转播权,还把另一家电视转播商Premiere挤出了德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德甲联盟的选择越来越少,不得已只能对Arena委曲求全,区区6000万欧元就把自己“卖”了。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塞菲尔特直言不讳的说出了德甲影响力下降的现实,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德甲影响力下降?为什么区区6000万就让拥有103年历史的德甲把自己的名字卖了?德甲球队究竟都在干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一一解答。

与欧洲主流联赛相比,德甲球队或许不是最弱的,但绝对是比赛最少的。当大多数顶级联赛都扩军至20支球队时,德甲却依然坚守18支球队的阵地。这种选择是球员们欢迎的,德甲球员每个赛季都能迎来长达40天的冬歇期。不过负面影响却是,球迷在冬季根本没有重要比赛可看,必然会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联赛。

而在联赛的场次原本就很少的情况下,德甲球队并没有把精力集中在欧战上,而是选择在国内赛场拼个你死我活。以本赛季为例,冠军杯16强中只有一支德甲球队,而联盟杯32强中也只有两支球队来自德甲,外战不利似乎成为了德甲球队的通病。难怪拜仁总经理赫内斯会疾呼:“扩大海外宣传,在外战中取得好成绩才是德甲真正的出路。”如今,拜仁虽然是唯一一支闯入冠军杯16强的德甲球队,但他们的却顾此失彼,昔日德甲霸主如今仅列积分榜第三,由此可见国内联赛竞争之激烈。

更让拜仁头疼的是,德甲球队不仅热衷于在球场上挑战拜仁,更打算挖拜仁的墙脚。不来梅阿洛夫斯在警告拜仁不要打克洛泽主意的同时,也在引诱拜仁前锋皮萨罗,“我们要保住克洛泽,他是球队的财富,而下一步我们希望能把皮萨罗带到不来梅,皮萨罗应该明白,拜仁早已今非昔比了。”打破拜仁在德甲转会市场上的垄断,这是其他中小俱乐部愿意看到的,然而仅仅将目光集中在国内球队上,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近年来每到转会期,德甲就习惯了内部解决问题,相互挖角成为了习惯。殊不知,诸如英超、西甲这类联赛,早已将目光投向全世界。

无论是在球场上,还是在转会市场上,德甲球队均暴露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特点。而在创收的问题上,德甲联盟继续“挖掘自身潜力”,终于沦落到卖名字的地步。

星途+钱途=前途

舍甫琴科为了阿布的13万英镑周薪去了切尔西,西汉姆联为了摆脱债务靠上了冰岛财团……所有卖身者的共同点就是:为了钱。而当人们苦苦思考德甲的前途究竟路在何方时,其实只要找到了“钱途”,自然就明白了什么是德甲的前途。

的是,德甲球队如今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首先做的是推广德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例如,拜仁前几天刚刚从迪拜返回了慕尼黑,中东之旅不仅是冬季的训练课,更是一次商业活动。对此鲁梅尼格强调说,“联赛委员会必须加强对海外市场的开发,我们需要更多的知名度。”

实际上联赛委员会早就在这么做了,而且还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12月,负责市场开发的官员希尔罗伊姆斯飞赴印度,与当地的电视直播代理机构进行会晤。联赛委员会主管塞菲尔特说:“我们正在进行磋商,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广阔的亚洲市场。”塞菲尔特2005年2月1日上任,他的工作卓有成效:2005年全球范围内德甲的观众群提高了15%,2006年提高了25%,到2009年为止,预计数字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80%。目前有150个国家能够看到德甲,其中93个国家现场直播了去年10月不来梅与拜仁之间的大战。

事实证明,参加商业比赛不仅能为球队带来巨大收益,更能扩大球队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德甲联赛的发展。去年成为全球收入最高俱乐部的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除了参加商业比赛之外,的另一淘金高招就是使用“明星战略”。借助超级球星的名气,帮助球队提升人气,这也是成功商业运作的典范。而德甲呢?挣钱最多的拜仁进入21世纪后,买得最贵的球星竟然是价值1750万欧元的马凯,而大多数德甲球队均偏爱那些实用型球员,对类似于贝克汉姆这样人气颇高的帅哥,德甲球队一贯没什么兴趣。更让人惊讶的是,德甲这些年几乎就没什么球星,去年巴拉克走后,德甲就再没有拿得出手的世界级球星,敢问这样的德甲如何赚钱呢?

不仅要走“钱途”,还要走“星途”,这或许就是德甲真正的前途。

NBA是如何进行商业运作的?

商业开发策略

从 1946 年创立开始, NBA 从一无所有变成现在世界上最赚钱的职业联赛之一,成为各种体育联赛效仿的成功典范。在 60

年历史中, NBA 用前 30 年做联赛水平的培养和商业运作的内部基础;后 30 多年将其推向市场,推向世界。

NBA 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业余联赛,没有什么影响。直到 1953-54 赛季,电视台才第一次转播 NBA 的

13 场比赛,付给 NBA3.9 万美元。但在这之后近 20 年里,虽然一直有 NBC 和 ABC 两家电视台转播 NBA 的比赛,但两家都没有付给过 NBA

一分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3 年。从 13-74 赛季,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 (CBS) 与 NBA 签订合同,并付给 NBA 三年 2700

万美元的转播费用。这之后, CBS 共与 NBA 续约 4 次,到 1986-87 赛季时,转播费用已经涨到 4 年 1.74 亿美元,几乎是 13 年前的 5

倍。

年,改变 NBA 命运的斯特恩出任 NBA 第四任总裁, NBA

几乎所有的规章条例、运作理念、经营手段、市场推广、国际化进程,全部是斯特恩亲手缔造或者是他主要参与的。在斯特恩上任期间, NBA 的总资产翻了 5

番。斯特恩还建立了 NBA 有线电视、 NBA 网站、 NBA 城、 NBA 商店、 NBA

流动大巴等项目,这些推广方式已经几乎成为篮球联赛固定的运作模式。

目前, NBA 的广告收入也与日俱增。现在联盟的服装有阿迪达斯,运动鞋有耐克和锐步,饮料有可口可乐,食品有麦当劳,网络有

AOL ,就连儿童玩具都有乐高公司赞助。早在 2002-03 赛季 ,NBA 指定的赞助商就有 19 家,其他各种广告更是不计其数。

NBA 来到中国时,虽然门票不菲,但仍然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形。在“姚明热”疯狂的上海,球迷不惜等待 40

个小时以求一票。在北京,由于超过 5000 名球迷聚集在购票点外,迫使有关方面不得不提前 9 小时卖票, 5000 张门票以 21 . 75 美元到 362

美元不等告罄。

经营制度创新

斯特恩的伟大之处,并不只是将联赛推上一个高度就算完事,他做了很多制度性的工作来保证 NBA 的良性运作,例如:经纪人制度

( 包括自由球员转会 ) 、球员工会与俱乐部谈判制度、引进工资封顶、反毒品公约等。今天, NBA 已经成为一个完全制度化运作的组织,因而能够基业长青。

NBA 的选秀制度。为了使 NBA 各队的实力水平不至于太悬殊,从而增加比赛的精彩和激烈程度, NBA

都要在每年度的总决赛之后,在 6 月下旬举行一年一度的“选秀大会”。参加选秀的一般是全美各大学的学生,均为 NCAA

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中的佼佼者。当然,最近几年里,高中生和国际球员有增多的趋势。 NBA

根据他们的综合实力给他们打分排名,然后,各球队依照该年度在常规赛中的胜率排名,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挑选。

选秀并非仅是一个以炒作新明星为目的的媒体秀,而是对于维持 NBA

的竞争力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制度机制。美国的各大职业球赛,不设升降级。

刺激球队上进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季后赛。季后赛不仅增加了比赛的场次,而且真正把比赛变成了全国性赛事,赢利远非一般比赛可比。在季后赛中走得越远,球队赚头就越大。但是,仅仅凭这一规则,

NBA

马上会贫富分化。试想,一个队打到季后赛最后一轮,就成了全美著名的强队,财源滚滚,买队员手面也很大。一个队没有打入季后赛,收入降低,不仅买不起好队员,甚至不得不把本队的王牌卖掉。久而久之,上述这两种队就不是对手,

NBA 的竞争性下降,最后只有四五个队的比赛好看。

用来制衡这一趋势的制度,就是第一选秀权。每年 NBA

选秀,最弱的队先挑队员。通过选秀制度的杠杆作用,弱队每年总能得到一些能量补充,成功地利用这一优先权,弱队就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而强队得到好球员的几率则相对较小,这样就使得

NBA 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不至于太悬殊,保证了比赛的水平和质量,进而也就保证了 NBA 的活力。

另外, NBA 球队之间的球员交换机制,也表明了参与球队希望“双赢”或者“多赢”

的愿望。像勇士队与小牛队完成的九人大交易,其出发点就是为了共同提高两队的实力。在这场交易中,两队的明星球员贾米森和范埃克塞尔作了互换。在小牛队中,虽然范埃克塞尔实力一流,充满,但由于纳什的稳定发挥,使得他的作用大多是锦上添花,很少能雪中送炭。而由于内线实力的欠缺,他们在和湖人、马刺那样内线实力强大的球队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因此,得到贾米森这样的明星球员,既能提高得分能力,又能增加内线高度,对球队大有裨益。同样,贾米森虽是勇士队的头号球星,但和他司职同样位置的墨菲上个赛季进步神速,况且比他更高更壮,似乎已能替代他的角色。倒是勇士队的后卫阿瑞纳斯虽然获得了上个赛季的“进步最快奖”,但由于年轻和欠稳定,常常无法帮助球队在关键的比赛中力战到底,他们曾看上了马刺队的克拉克斯顿,还将“袖珍后卫”博伊金斯招致麾下,但这些人和范埃克塞尔相比,显然不在一个档次。因此,勇士队才会放走头号球星,迎来小牛队的替补后卫。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正是期待“双赢”的表现。

火箭走出低迷的起点,其实就是一次火箭高层进行一个重要的球员交换——用杰克逊交换黄蜂的韦斯利。现在 NBA

中,攻防转换的节奏越来越快。在 20

多场的比赛中,火箭高层敏锐地发现了重大问题——对手屡屡针对姚明在速度上这个最大的软肋,不断地扯开火箭的防线(特别是在抢到后场蓝板发动反击时),而火箭的其他队员,并不是个个速度都能弥补姚明的软肋。所以,火箭高层才不惜用表现一直稳定、优秀的杰克逊,换来黄蜂的老将韦斯利来弥补姚明速度上的不足,做的一笔让人看不懂却极其正确的交换。由此,带来了球队的重大转变,形成了现在火箭的四快一高的先发阵容,火箭的战绩也一路攀升,姚明的发展也慢慢步入了正轨。

季后赛和选秀制,一个鼓励强者,一个扶助弱势,既刺激了竞争,又保持了各队之间实力的均衡,交换制则起到互补的作用。所以包括篮球在内的美国各大职业球类联赛,没有出现欧洲足球俱乐部那样过度的贫富分化。要知道,足球和篮球不同,常常一球定音,偶然性很大,弱队偶尔还可以战胜强队,但是在篮球中两队实力分化到一定程度,弱队就不可能有机会。没有选秀制,

NBA 的比赛就不堪设想。

市场培育策略

NBA 对中国的 “ 暗渡陈仓 ” 可以追溯到 1991 年,中央电视台体育记者于嘉说,大卫 ·

斯特恩当年首次造访中国和央视洽谈转播 NBA ,耐心地解释 NBA 是什么,转播可以不收费等等 …… 直到央视同意转播。

1992 年乔丹领衔的 “ 梦之队 ”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横扫千军,征服了全世界球迷,斯特恩又适时地把 NBA

推向了中国。从 1991 年到今天,中国已有 12 家电视台与 NBA 签订了电视转播合同,在北京等城市 NBA 转播覆盖率提高了 3 倍。

NBA 在引进中国球员方面也是 “ 蓄谋已久 ” ,上世纪 90 年代,宋涛和马健就先后被 NBA

相中,只是后来因伤病等原因没有成行。 1999 年,王治郅成为 “ 正统 ”NBA 球员。短短几年间,姚明、巴特尔、薛玉洋、刘炜快速跟进,更多年轻中国球员被

NBA 球探关注和观察。打中国球员算盘的当事球队,除了竞技角度的考虑,更多的还有商业动机在其中。

从冷静的态度来看,与其认为 NBA 在日益认可中国篮球的水准,还不如说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让 NBA

根本无法抵挡住诱惑。根据泛亚市场资讯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 15 至 24 岁的男性中 75% 是 NBA 球迷,在 20 至 29 岁的所有人士中, NBA

是他们最爱看的电视转播的体育联赛,全国有超过 31400 多万观众收看 NBA

的节目。中国赛的成功与否、效果好坏,美国人比中国人还关心。篮球评论家单磊分析说,中国这一 “ 新大陆 ” 的发现为 NBA

打开了另一扇门,至少斯特恩可以不必再为海内外市场收视率的问题发愁了。

统计表明, NBA 销售授权标志产品的年零售额在美国本土高达 25 亿美元,而海外同年仅 3 亿美元。对 NBA

的决策者来说,他们并没有把几场比赛的经济效益看得通过这些比赛,传播 NBA 品牌,尽快地开发和占领有 13 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很快,我们将看到更多 NBA

相关产品的连锁店打入中国。

产品开发策略

一个球队的立市之本,便是球员在球场内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这便如同市场上的产品,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因此,要像开发产品那样去开发球星。

NBA 的几代经营者都深谙开发球星对于市场开发的重要价值。 斯特恩上台时正值湖人和凯尔特人争霸天下,两支球队各有一个巨星

-- “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伯德。斯特恩将这一黑一白巨星作为整个 NBA 联赛的形象向市场推广,使球迷在喜欢球星的同时喜欢上 NBA

。在“魔术师”和“大鸟”两人相继在 90 年代退役之后,斯特恩又以乔丹作为主打球星在全世界推广 NBA

。这一策略再次收到奇效,乔丹迷人的笑容、经典的吐舌头动作和神话般的技术征服了全世界的球迷,甚至包括其他国家的篮球球员,使得 NBA 成为国际化的联赛。

乔丹退役后,斯特恩又开始寻找新的联赛代言人,奥尼尔、科比、艾弗森、加内特、麦迪、姚明等人,都是 NBA 新的人选。

NBA 是铁打的营盘,球员进出和转会使之成为活水。 火箭队有一个姚明,已经让全中国球迷趋之若鹜。但 NBA

还嫌不够劲儿,精心挑选了国际球员最多的球队之一国王队来作陪打。迪瓦茨转会减弱了国王队的号召力,于是刘炜进入国王队,成为 NBA 又一张吸引中国球迷的招牌。

多年来, NBA 球场上巨星无数,造星运动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篮球人才,成就了 NBA

球场上巨星无数,而巨星的出现反过来又对无数球迷形成更大的市场号召力。从市场拓展的角度来说,球市的火爆,市场的扩大,直接得益的当然首推 NBA

品牌和各俱乐部,而球星同样是市场拓展成功的受益者。多年来, NBA 的雪球,正是在这样一种发展氛围中,越滚越大。

国际化策略

近 10

年来,由于美国国内各职业联赛发展都很迅速,棒球大联盟、职业橄榄球联赛和职业冰球联赛都搞得如火如荼,同时一直兴盛不衰的大学联赛这几年也有超过职业联赛的势头。

NBA 及时地调整战略,将眼光放到国际市场。 NBA 在世界各地有 11 处办事机构, NBA 中的国际球员也占到全部球员的 15% 。 NBA

的这些策略使其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美国国内联赛。他们的成功已经影响到其他联赛的发展方向,国际化也成为美国国内联赛的发展趋势。

大量招募国际球员、把季前赛和常规赛推出国门,成为 NBA 吸引世界目光、扩展海外市场的有效手段。从 1990 年起,

NBA 已连续在日本举行季前赛和常规赛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NBA 又开始瞄准了中国市场,并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 20

年来通过无偿和廉价输送电视节目的手段不断“培育”中国市场。 NBA 的信心来源是“中国 15—24 岁的年轻人已经有 75% 喜欢 NBA( 据 NBA

官方网站评论 ) ”,而且中国人的购买力已经大大提升,并将继续快速上扬。

而在 26 年前的 19 年,当 NBA

总冠军球队华盛顿队远赴中国,与中国国家篮球队进行了两场表演赛时,国人还不知 NBA

为何物,著名体育经纪人夏松回忆说,那时很多中国人以为美国的篮筐比中国的矮,因为电视上的 NBA 片断中球员能够轻松扣篮。

NBA 球员的国际化往往成为其开拓国外市场的敲门砖,在 2004 年, NBA 中国季前赛被炒得火热,除了 NBA

本身巨大的品牌号召力之外,更多的与姚明这位国产世界级明星有着直接关联。如果没有姚明,比赛是否会如此快地来到中国,是否会被炒得如此火热就很难说了。

为了达到“原汁原味”的效果,比赛中的硬件设施如灯光、更衣室、记分屏等一律按照 NBA 原样设置,还包了 3

架专机带来技术人员、啦啦队和裁判等,比赛环境、气氛的营造 “ 一切都很 NBA” 。这其实是 NBA 向海外推广的一项重要原则,他们关心的是 NBA

品牌如何完整地输出,要原封不动地让比赛的环境、流程完全符合 NBA 标准。

另外, NBA 对球队及球星的形象塑造非常关注。到社区搞活动、到校园陪青少年读书,在球场以外体现了 NBA

的职业素养。像乔丹那样的 “ 天王巨星 ” ,当初也照样陪孩子读书。一方面这是联盟的规定,另一方面任何一位球员都知道,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了从小培养篮球迷。

国内的西甲转播权到底是怎么分配的?

目前央视已经没有西甲转播权,倒是PPTV斥资2.5亿欧元拿下了国内西甲的转播权,有关的报道如下:

8月6日,PPTV聚力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PPTV聚力将获得2015-2020西甲联赛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澳门地区独家全媒体版权,包括电视、网络、新媒体及公共播映权等媒体的播出及版权分销权益。PPTV聚力此次签下五年西甲中国地区全媒体独家版权,是国内互联网行业企业首次拿下世界顶级足球赛事的全媒体IP,也是PPTV体育独立成立公司后,向“全体育产业公司”迈出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国能有实力获得西甲联赛版权的公司有很多,西甲为何独选择PPTV聚力呢?西甲联盟表示:“PPTV聚力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第一梯队,在体育方面有较强实力,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同时,母公司苏宁云商集团在线上线下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两者相结合所推出的‘硬件+内容+服务+电商’商业模式,能够推动西甲在中国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及市场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这是西甲联盟在考虑版权基础商业回报外更为看重的因素。”

不过,对PPTV聚力来说,2.5亿欧元的价格是高是低呢?目前,欧洲顶级联赛的等头部赛事版权价格不断水涨船高,当年新英体育拿下2010/2011赛季~2018/2019赛季的8年联赛版权的费用仅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尽管这一价格在当时看来已算“天价”,但与如今西甲的价格相比,新英体育显然是捡了一个巨大的便宜。

PPTV聚力体育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砾表示,公司之所以西甲一方面是、巴萨等超级豪门的吸引力外,另一方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中国的资本和球员正在不断涌入西甲。比如今年年初万达集团4500万欧元收购马德里竞技20%股权,随后今年4月,双刃剑体育又帮助中国财团收购了西甲马拉加俱乐部95%以上股权。

PPTV母公司苏宁云商集团副COO李斌表示:“西甲赛事的直播与版权分销仅仅是我们西甲运营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关注的是围绕西甲这一顶级IP,进行更加深度的整合性运营开发。” 据悉,PPTV聚力将与MediaPro、双刃剑体育等合作伙伴开展进一步战略合作,围绕版权将中国与西班牙联赛本土深耕,将重心更多地聚焦在西甲中国球员深度报道、中西足球文化交流、青少年培训、商业衍生品开发等方面。

在此次PPTV聚力与西甲方面成功签约的背后,苏宁和PPTV聚力的联动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作为不断深入涉足体育产业的巨头,苏宁在足球领域和西甲市场都有着很深的合作经验,包括对江苏国信舜天、西甲巴萨等俱乐部的赞助与合作。此外,苏宁在零售、互联网金融以及商业地产等方面的平台优势也将成为促进PPTV聚力和西甲方面合作的重要基础,类似西甲联赛周边产品的零售及电商服务,类似于此前足球宝等体育衍生众筹项目,以及苏宁遍布全国1600多家门店的屏幕,都将成为西甲联赛未来在中国市场开发的潜在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