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尘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中心

文章内容

墨西哥美洲蝴蝶,墨西哥的蝴蝶谷摄影图片

tamoadmin 2024-06-26
1.蝴蝶为什么要迁徙?2.世界上有多少种蝴蝶?分别叫什么名字呀?3.蝴蝶的外国种类4.美洲豹一定比美洲狮大吗?5.蝴蝶有什么生活习性?坎波斯,这名号我想中国国内

1.蝴蝶为什么要迁徙?

2.世界上有多少种蝴蝶?分别叫什么名字呀?

3.蝴蝶的外国种类

4.美洲豹一定比美洲狮大吗?

5.蝴蝶有什么生活习性?

墨西哥美洲蝴蝶,墨西哥的蝴蝶谷摄影图片

坎波斯,这名号我想中国国内老球迷肯定都还记得吧!曾经拥有着墨西哥联赛最佳射手称号的他,经常选择上半场穿着1号球衣守门,下半场却换上9号球衣出任前锋。另类穿着也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足坛划出美丽风景线,坎波斯出战1994年和1998年世界杯时,就穿着标志性的三色球衣登场,绿色搭配着**和粉色,绿茵场上活剥奔放的"花蝴蝶"美誉也就应运而生。

现代球迷看坎波斯,或许都存留在他世界杯的经典扑救画面,但却未曾知道他担任过球队前锋,甚至夺得联赛金靴。就在他加盟首支墨西哥美洲狮足球队时,就曾在门将和前锋这两个位置犹豫不决。虽然从小主要是接受专业的门将训练,但事实上当时队内还有阿道夫-里奥斯牢牢掌控着首发门将的位置,所以坎波斯在1988-1989赛季的首秀踢的位置是前锋。整个足球生涯里,坎波斯偶尔都会客串前锋,算算总共打进40球,锋线组织进攻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1989-1990赛季里,坎波斯几乎都是被安排以前锋身份出战,他在该赛季为墨西哥美洲狮打进14球,是当赛季的联赛最佳射手。凭借如此亮眼的成绩,他足以吸引许多欧洲俱乐部的追逐,也足以让他继续担任球队的首发前锋,但坎波斯始终没有放弃儿时想要担任门将的梦想。他在帮助球队冲锋陷阵之余,还有着另个身份,也就是替补门将。

夺联赛金靴后竟转当门将,遗憾未能登陆欧洲赛场

就在夺得墨西哥联赛首座金靴奖杯后,坎波斯却转而担任墨西哥美洲狮的首发门将,还记得当时后让许多球迷都相当震惊。足球世界里,前锋的锋芒总是盖过门将,但坎波斯还是用实际行动打脸所有质疑他的球迷。看着身高只有1.68米的坎波斯守门,球迷都觉得他根本就不配当主力,然而他在首个赛季就展现惊人的弹跳力,让轻看他的敌队前锋都看傻了眼。坎波斯深知自己身高不如其他门将,所以经常会用快速出击来抢夺球权,而这也成为了墨西哥美洲狮后防线的秘密武器。

1991年,坎波斯率领球队夺得联赛冠军,要知道联赛是需要长期稳定表现换来的,这也就意味着坎波斯的门将生涯迎来巅峰。坎波斯正式从前锋转型担任门将,而根据老球迷回忆当年风光,坎波斯甚至红到欧洲足坛,许多豪门俱乐部都紧密关注着他的动态。但很可惜的是,当年许多评论员都认为坎波斯的身高不占据优势,加盟顶级联赛将曝露其短,各家豪门始终都没有出手报价。

两度踏足世界杯,获评为世界第三大门将

无论怎么样被嘲笑,甚至还遇到过被贬低,坎波斯还是选择继续往门将梦前进。他很清楚地表明目标,也就是当上墨西哥国家队门将,代表墨西哥踏上世界杯征途。就在1991那年,也就是坎波斯夺得联赛冠军那年,墨西哥国家队给他捎来好消息,他的梦想终于成真!他顺利以守门员身份入选国家队,在竞争后跻身首发阵容。

1994年世界杯,坎波斯如愿以偿登上足坛最顶端的舞台,墨西哥被安排与意大利、挪威和爱尔兰同组。墨西哥最终取得1胜1平1负的战绩,就这样以小组第一取得晋级淘汰赛的门票。来到1/8决赛,墨西哥对战保加利亚,比赛直到120分钟后依然还是1-1胶着,裁判吹哨宣布进入点球大战。

保加利亚首名主罚的是克拉斯米尔-巴拉科夫,专注地助跑然后大力轰门。就在看台边球迷都等着看坎波斯笑话时,他突然飞跃起来利落地扑出点球。墨西哥最终还是吞败出局,但坎波斯的扑救画面至今依然被世界球迷所传唱。

花蝴蝶成绝唱,退役前扑救梅西射门

坎波斯之所以有着花蝴蝶的称号,正是因为他每次出场都会穿着鲜艳多彩的球衣。而坎波斯这身装扮的设计灵感来源,其实是来自他的家乡阿卡普尔科。就在1994年美国世界杯上,国际足联对此专门规定,不允许坎波斯穿自己设计的衣服出战,考量点竟是花哨的球衣将会影响前锋队员的发挥。回想当年,国际足联的这项规定还引发过激烈讨论,甚至有球迷呼吁对方门将也应该穿上花哨球衣,而不是限制花蝴蝶的穿着。

坎波斯在2004年夺得他职业生涯最后一座冠军后宣布退休,但到了2011年梅西和朋友组织的经典慈善赛,他依然证明自己宝刀未老,还是那支向往驰骋在绿茵场的花蝴蝶。他在慈善赛中展现经典扑救,先后阻挡了奥特加、罗马里奥、梅西等球星的射门,成为花蝴蝶的绝唱。退役后的坎波斯没有停下脚步,他选择出任墨西哥国家队助理教练,继续写着他精彩的足球篇章。

想起花蝴蝶,王菲经典歌曲《蝴蝶》就不禁在耳边响起,就像歌词所唱:"蝴蝶飞不过沧海,怎么忍心责怪!",从来没有登陆过欧洲顶级联赛,也未曾夺得世界杯冠军,但坎波斯向世界证明了梦想的伟大,靠着他足球生涯中创造出的奇迹,我想在足球 历史 的篇章里,永远都会记得那曾经驰骋于90年代绿茵场的花蝴蝶。

蝴蝶为什么要迁徙?

十大最美的蝴蝶有:枯叶蝴蝶、翡翠燕尾蝶、玻璃翼蝴蝶、阿波罗蝴蝶、精灵蝴蝶、巨型猫头鹰蝴蝶、八十八只蝴蝶、斑马长翅膀蝴蝶、蓝色大闪蝶。

1、枯叶蝴蝶

这只蝴蝶是美丽的动物伪装的完美例子。死蝴蝶翅膀的下部是棕色和黑色的。翅膀上的纹理和不规则的花纹使它看起来就像一片枯叶。然而,它的上部有明亮的颜色,包括橙色、白色、棕色和蓝色。它们也被称为印度叶蝶,在亚洲热带森林中随处可见。

2、翡翠燕尾蝶

这种蝴蝶是燕尾蝶大家庭的一员,在全世界有550种不同的蝴蝶。翠绿色的燕尾蝶是世界上最大、最鲜艳的蝴蝶之一。

它们通常生活在东南亚,翅膀上有闪亮的绿色条纹。它们翅膀的结构颜色也有**和蓝色的反射,这些蝴蝶的下部是橙色和黑色。如果你注意到它们翅膀的下面,你也会看到许多蓝色的点朝向边缘。

3、玻璃翼蝴蝶

顾名思义,这种蝴蝶有着美丽的透明翅膀。这种蝴蝶也叫格雷塔·欧托特,分布在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由于它们透明的翅膀,像爬行动物和鸟类这样的掠食者很难捕捉到它们。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红褐色的边界,所以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见的,但这并不容易。这些蝴蝶主要以兰塔纳花为食。

4、阿波罗蝴蝶

阿波罗蝴蝶有一个美丽的白色身体和迷人的眼点在它的翅膀。在这些蝴蝶的前翅上,你可以看到许多黑色的眼窝,甚至后翅上也有四个红色的眼窝。这些蝴蝶不仅以美丽著称,它们的防御策略也使它们具有吸引力。

阿波罗蝴蝶的幼虫是黑色的,它们借助这种颜色伪装。然而,成年蝴蝶不能用这种颜色来伪装,但它们会制造一种臭味来赶走捕食者。

5、精灵蝴蝶

精灵蝴蝶的翅膀几乎是透明的,分布在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这些蝴蝶的内部是透明的,外面是美丽的黑色翅膀。它们美丽的尾巴呈现出粉红色、蓝色和绿色的融合。大多数时候它们呆在植物的叶子下面,只在充足的阳光下飞行。

6、巨型猫头鹰蝴蝶

巨型猫头鹰蝴蝶最出名的是翅膀上的眼斑,看起来就像它们自己的眼睛。它们属于猫头鹰蝴蝶科,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这些大蝴蝶的翼展在13到16厘米之间,它们翅膀上巨大的眼睛状图案很像许多掠食者的眼睛,它帮助这些蝴蝶很容易地逃脱捕食者,如青蛙或蜥蜴,也威胁到许多小动物。猫头鹰森林蝴蝶的上翼是黄褐色的,有紫色的边。这些蝴蝶主要以水果为食,寿命125至150天。

7、八十八只蝴蝶

这种美丽的蝴蝶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们翅膀下的黑白条纹勾勒出数字“88”,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被称为“88”。在12种蝶类中也发现了同样数量的蝴蝶。然而,不同物种的花纹和颜色略有不同。

八十八只蝴蝶翅膀的上半部分是黑色的,前翅上有一圈绿色和蓝色。翅膀下方有红色和白色的黑色标记。在八十八只不同的蝴蝶身上,黑色标记的亮度和厚度各不相同。

8、孔雀三色堇

让孔雀三色堇与众不同的主要是它们美丽的眼点。这些蝴蝶原产于南亚国家。这些蝴蝶翅膀的上部为黄褐色,边缘为褐色。他们也有海岸酒吧和孔雀眼。如果你仔细观察翅膀的下部,斑点会更加明显。孔雀三色堇翅膀下方的图案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这只蝴蝶的另一个迷人之处。

9、斑马长翅膀蝴蝶

这是佛罗里达的官方蝴蝶,顾名思义,斑马长翅膀蝴蝶有狭长的翅膀和斑马一样的条纹。翅膀基本上是黑色的,有**的条纹。翅膀的底部和顶部都有相同的图案,但底部的翅膀比上部更轻。这些美丽的蝴蝶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它们的翼展在72到100毫米之间。

10、蓝色大闪蝶

这是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蝴蝶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森林中。你可以很容易地认出一只蓝色闪蝶,它有着蓝色的翅膀和黑色的边缘。

雄性大闪蝶比雌性大闪蝶颜色更鲜艳。这些蝴蝶翅膀的下部是棕色的,有许多眼窝。这些蝴蝶的背部甚至使它们很容易伪装和躲避捕食者,如鸟类、青蛙和蜥蜴。

世界上有多少种蝴蝶?分别叫什么名字呀?

据文献记载,最早发现蝴蝶漂洋过海的是航海家哥伦布。他在环球旅行的途中,发现成千上万只蝴蝶结队从欧洲飞往美洲。据统计,全世界曾有200多种蝴蝶,发生过上千次迁移飞翔。

蝴蝶为什么要迁飞。这是第一个谜。有的昆虫学家认为,昆虫迁飞是为了逃避不良的环境条件,是物种生存的一种本能行为。它与遗传和环境条件有关。他们提出两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迁飞是昆虫对当时不良环境条件的直接反应,如食物缺乏,天气干旱,繁殖过剩,过分拥挤等等。如大菜粉蝶在成虫羽化的时候,如果它寄生的植物不能为它提供较佳的食物来源,它就会迁飞,去寻找合口的美味。相反,如果它寄生的植物已能满足它的需要,它就不迁飞了。

第二种假说认为,某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到昆虫的个体发育,致使昆虫发育成为一种迁飞型的成虫。这些迁飞型成虫往往在形态、生理状况和行为方面与居留型成虫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发现,光照周期、温度、种群密度、食物条件的不同,都会使成虫在生理和飞行能力上产生明显的分化。

但是上述两种假说,并不能解释许多种蝴蝶迁飞的现象。如美洲的大斑蝶,每当冬天来临之前,它们就纷纷结群,从寒冷的北美洲加拿大出发,飞到墨西哥的马德雷山区过冬。来年春天,它们又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北方,行程长达2880千米。每当蝴蝶迁飞时,蝶群如行云一般,遮天蔽日。有人曾测算过迁飞的蝴蝶数量,约有300多亿只。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个个目标明确,直飞目的地,从不开小差,并且每年定期在固定的两地之间迁飞,不会错走他乡。科学家目前仍无法破译这个谜。

弱不禁风的小小蝴蝶,为什么有飞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航程3000~4000千米的巨大能量。这股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蝴蝶是飞不了那么远的。这是蝴蝶迁飞的第二个谜。

有的科学家认为,蝴蝶迁飞那么远主要是靠风力。他们研究发现,许多迁飞昆虫,其迁飞的方向均为顺风方向,迁飞的时间和季风同步,也就是说,昆虫是随季风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迁飞的。

但另一些昆虫学家认为,上述迁飞现象,只是风载型迁飞昆虫的表现。而蝴蝶的迁飞方向和路径,不受季风所左右。并且它们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它们可以逆风或横切着风向飞行,奔向它们的目的地。

苏联科学家米哈伊洛夫娜和斯维塞尼戈夫则认为,蝴蝶迁飞时使用了先进而节能的“喷气发动机原理”。他们使用高速摄影机摄下了墨星黄粉蝶飞行的情况,惊奇地发现,这种粉蝶在飞行中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翅膀是贴合在一起的。它们巧妙地利用自己翅膀的张合,使前面一对翅膀形成一个空气收集器,后面一对翅膀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喷气通道。蝴蝶在每次扇动翅膀时,喷气通道的大小,进气口与出气口的形状和长度,以及收缩程度都有序地变化着。两翅间的空气由于翅膀连续不断地扇动而被从前向后挤压出去,形成一股喷气气流。一部分喷气气流的能量用以维持飞行的高度,另一部分喷气气流所产生的水平推力则用来加速。蝴蝶就是用这种“喷气发动机原理”来漂洋过海的。但蝴蝶是如何操纵这个“喷气通道”的,仍是个谜。

蝴蝶在蓝蓝的天空中,是靠什么来定向导航,克服种种恶劣天气,奔向目的地的呢。这是蝴蝶迁飞的第三个谜。

昆虫学家贝克专门研究了昆虫导航问题。他发现西欧的小菜粉蝶在秋季向南迁飞时总与太阳方位角保持恒定的角度。白天,太阳方位角随时间而变化,粉蝶的迁飞方位也随之变化。它每天的迁飞路径是一条自东至南最后到西的一个半圆形弧。整个迁飞季节中便形成一系列半圆形弧组成的向南迁飞的路径。

他又发现,远距离(2000千米以上)迁飞的蝴蝶(如斑蝶),靠太阳导航时,能根据太阳方位角的日变化,来调整航向。换句话说,它的飞行方向,并不总是和太阳方位角保持恒定,而是随着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体内的生物钟来调节的。例如上午9~10点,它是向着太阳飞行的话,到了下午3~4点,它就调整到背着太阳飞行了,但始终保持飞行路径接近一条直线,以便用最短的航程到达目的地。他的研究似乎证明了蝴蝶是靠太阳导航的。

1981年,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在蝴蝶的脑袋和胸腔内发现了极细小的微磁粒。他们认为这些微磁粒是蝴蝶迁飞的“导航仪”,是蝴蝶体内的“生物指南针”。但是,蝴蝶是如何使用微磁粒发现地磁场,从而确定方向的,这又是一个谜。

蝴蝶的外国种类

粉蝶科(Pieridae),如白粉蝶或黄蝶,以群集迁飞著名。凤蝶科(Papilionidae),如凤蝶和绢蝶(绢蝶有时被单划为绢蝶科[Parnassiidae])。灰蝶科(Lycaenidae),包括蓝灰蝶、铜色蝶、燕灰蝶、灰蝶和蚬蝶(蚬蝶多见于热带美洲,有时被归为蚬蝶科[Riodinidae])。蛱蝶科(Nymphalidae),是毛刷足蝴蝶。蛱蝶科是最大且种类最多的一科,有些专家再把它细分为几科。弄蝶科(Hesperiidae),如长尾弄蝶、鸾褐弄蝶。弄蝶科是一个低等的大类,多为黑褐色,相当容易辨认。

根据蝴蝶的特征、亲缘关系(系统发 育)及进化程度,全世界的蝴蝶可分为4总科、17科、分列如下:★弄蝶总科[Hesperoidea]——最原始系统:物种二触角基部远离,前翅中室外脉纹无分叉。分类包括:弄蝶科Hesperiidae缰弄蝶科Euschemonidae大弄蝶科Megathymidae

★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原始系统:物种二触角基部接近,前翅中室外的脉纹有分叉,雌雄蝶前足发达。分类包括:凤蝶科Papilionidae绢蝶科Parnassiidae粉蝶科Pieridae★灰蝶总科[Lycaenoidea]——进化系统:雌蝶前足正常,或无爪,后翅肩脉无或有。分类包括:灰蝶科Lycaenidae

蚬蝶科Riodinidae喙蝶科Libytheidae★蛱蝶总科[Nymphaloidea]——最进化系统:雌蝶前足退化,无爪,后翅有肩脉。分类包括:斑蝶科Danaidae绡蝶科Ithomiidae眼蝶科Satyrldae

环蝶科Amathusiidae闪蝶科Morphidae蛱蝶科Nymphalidae珍蝶科Acraeidae袖蝶科Heliconiidae上述分类中、大弄蝶、绡蝶、闪蝶、袖蝶、缰弄蝶五科中国均无分布。凤蝶科和闪蝶科是最有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蝴蝶,其次为蛱蝶科、粉蝶科、绢蝶科、斑蝶科、环蝶科等。按照生态环境来划分,还可将蝴蝶分为以下类型:森林蝶类、沼泽蝶类、森林草原蝶类、农业植物蝶类。编辑本段中国种类(12科)中国蝴蝶种类丰富,尤其是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科有12科:凤蝶科凤蝶科Papilionidae本科蝴蝶属中型至大型的美丽蝶种。常以黑、黄、白色为基调,饰有红、蓝、绿、黄等色彩的斑纹,部分种类更具有灿烂耀目的蓝、绿、黄等色的金属光泽。后翅一般有尾带,更增娉妍。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幼虫光滑无毛,多取食芸香科、伞形科植物,有时成害,如黄凤蝶、玉带凤蝶等。亦有专以马兜铃为食的种类。多数凤蝶成虫下唇须退化(喙凤蝶属例外);触角端部逐渐加粗。前足胫节内侧具有大形中刺,端部具有对称的爪1对。前后翅近似三角形;两翅中室均为闭式。前翅R脉5分支;R4与R5共柄;M1与R脉不共柄;大多数种类具有基横脉(cu-a),A脉有2条(2A及3A)。后翅肩区具钩状肩横脉(h);外缘呈波纹状;内缘收缩,静止时侧面明显露出腹部,A脉只有1条(2A);多数种类M3脉延伸为尾突,部分种类有2条以上尾突或者无尾突。粉蝶科粉蝶科Pieridae本科蝴蝶属小型至中型的蝶种。常以白、**为基调,饰有黑、红、黄等色彩的斑纹,多数种类的翅膀表面如被粉状。粉蝶科成虫的前足端部两爪间具有一个中垫(吸盘),因此它们能够停留在竖立的玻璃等光滑的垂直物体表面。前后翅近似隋圆形,两翅中室均为闭式。前翅R脉3至5分支,多数种类前翅的R2与R3常合并,部分种类的R4与R5也有合并;M1与R脉共柄;A脉只有1条(2A)。后翅具有肩横脉(h);两翅外缘较钝圆;静止时侧面看不见腹部,后翅内缘较发达,A脉有2条(2A及3A)。其中,菜粉蝶Pieris rapae是害虫。白粉蝶和Pieris napi 均为害十字花科蔬菜,树粉蝶为害果树。蛱蝶科蛱蝶科Nymphalidae属小型至中型的蝶种,少数为大型种,已知5000种以上,是蝶类中为数最多的一科。色彩丰富,形态各异。前足退化,无爪,翅叠于背上。易于识别。稻眼蝶幼虫为害稻和竹,前翅有2眼纹,如日月,故又名日月蝶。属小型至中型的蝶种,少数为大型种。色彩丰富,形态各异。蛱蝶科成虫的下唇须特别粗壮;触角端部明显加粗;部分种类的中胸特别粗壮发达;前足退化,收缩不用,雄性为一跗节,雌性4至5跗节,爪全退化。幼虫无毛但常有肉质枝刺,常被误认为“毛虫”,但不蜇人,可用手触摸。本科蝴蝶的翅形丰富多变,属间的差别较大。前翅多呈三角形;中室为开式或闭式;R脉5分支,R2至R5共柄;M1与R脉不共柄;A脉只有1条(2A)。后翅近圆形或近三角形;部分种类边缘呈锯齿状;中室开式或闭式;肩区具有较发达的肩横脉(h); 内缘臀区较发达,A脉有2条(2A及3A)。灰蝶科灰蝶科Lycaenidae本科蝴蝶属小型蝶种。翅正面以灰、褐、黑等色为主,部分种类两翅表面具有灿烂耀目的紫、蓝、绿等色的金属光泽,且两翅正反面的颜色及斑纹截然不同,反面的颜色丰富多彩,斑纹变化也很多样。灰蝶科成虫的触角具多数白环;前足退化,但仍能用于步行,雄性前足多为一跗节,一爪,极少分节;雌性前足为2至5跗节。本科蝴蝶的前翅多呈三角形;中室为闭式或开式;R脉3至4分支,R4至R5共柄;M1与R脉共柄;A脉基部有或无分叉(3A并入2A或无),。后翅近卵圆形形;中室为闭式或开式;肩区无肩横脉;内缘的臀区较发达,A脉有2条(2A及3A)。幼虫大都植食性,少数能捕食蚧或蚜。绢蝶科绢蝶科Parnassiidae多数为中等大小,白色或蜡**。绢蝶成虫触角短,端部膨大呈棒状;下唇须短;体被密毛。翅近圆形,翅面鳞片稀少(鳞片种子状),半透明,有黑色、红色或**的斑纹,斑纹多呈环状。前翅R脉只4条,A脉2条,无臀横脉;后翅无尾突,A脉1条。本科种类均产于高山上,耐寒力强,有的在雪线上下紧贴地面飞翔,行动缓慢,容易捕捉。环蝶科环蝶科Amathusiidae本科蝴蝶多属中型至大型的蝶种。常以灰褐、黄褐色为基调,饰有黑、白色彩的斑纹。色暗多呈**,灰色,棕色,暗褐色,也有少数暗紫色。翅膀上有大型斑点。末端部分逐渐加粗,但不明显;前足退化,收缩不用,雄性为一跗节,雌性4至5跗节,爪全退化。两翅面积较大,虫体较小;前翅近似三角形;中室为闭式,后角向外突出;前翅R脉4至5分支,R2至R5共长柄;M1与 R脉不共柄;A脉只有1条(2A)。后翅近圆形;中室为开式;肩区具肩横脉(h);内缘臀区很发达,A脉有2条(2A及3A),两翅反面近亚外缘常具多数环状斑纹。斑蝶科斑蝶科Danaidae中型或大型的种类,体多黑色,头部和腹部有白色的小点,翅膀多色彩艳丽有群栖习性。常以黑、白色为基调,饰有红、白、黑、青蓝等色彩的 斑纹,部分种类更具有灿烂耀目的 紫蓝色金属光泽。斑蝶成虫触角端部逐渐加粗,但不明显;前足退化,收缩不用,雄性前足为一跗节,雌性4至5跗节,爪全退化;胸部侧面常具有多数白斑;雄性腹部末端有可伸缩的长毛撮。前后翅近似三角形;两翅中室均为闭式。前翅R脉5分支,R3至R5共柄;M1与R脉共短柄;前翅A脉基部呈分叉状(3A并入2A)。后翅圆三角形,肩区具短小肩横脉(h);A脉有2条(2A及3A);部分种类的雄蝶有香鳞斑或突出的香鳞囊。幼虫光滑无毛,取食夹竹桃科或萝藦科的有毒植物。眼蝶科眼蝶科Satyridae本科蝴蝶多属小型至中型的蝶种。常以灰褐、黑褐色为基调,饰有黑、白色彩的斑纹。眼蝶成虫触角端部逐渐加粗,但不明显;前足退化,收缩不用,雄性只有一跗节,雌性4至5跗节,爪全退化。前翅呈圆三角形;中室为闭式;前翅Sc脉基部常膨大,部分种类的Cu脉及A脉的基部也有膨大;R脉5分支,R3至R5共柄;M1与R脉不共柄;A脉只有1条(2A)。后翅近圆形;中室为闭式;肩区具较发达的肩横脉(h);内缘臀区较发达,A脉有2条(2A及3A),两翅反面近亚外缘常具多数眼状的环形斑纹。珍蝶科珍蝶科Acraeidae本科从蛱蝶科分出,成虫近似斑蝶科种类,因此又称班蛱蝶科。成虫属中小型蝶种,呈褐色或红色,饰有黑、白色彩的斑纹。珍蝶成虫触角端部逐渐加粗,但不明显;前足退化,收缩不用,雄性只有一跗节,雌性5跗节,爪全退化,中后足的爪不对称;雌尾后,腹部末端有三角形的臀套。成虫前翅呈窄长卵圆形,明显长于后翅;中室为闭式;R脉5分支,R2至R5共柄;M1与R脉不共柄;A脉只有1条(2A)。后翅近卵圆形;中室为闭式;肩区具肩横脉(h);M1与Rs共短柄;内缘臀区的A脉有2条(2A及3A)。喙蝶科喙蝶科Libytheidae本科蝴蝶的种类较少,全世界只有十种。属中小型的蝶种,是至今发现在地球出现最早的蝶种。喙蝶科成虫的下唇须特别长,达头长的两倍以上;雄性前足退化,收缩不用,端部为一跗节,爪全退化;雌性的前足正常。前翅呈三角形;中室端部为弱的横脉封闭;R脉5分支,R3至R5共柄,M1与R脉不共柄,M2脉明显突出,超过顶角;A脉基部有分叉(3A并入2A)。后翅呈多边形;中室端部为弱横脉封闭;肩区具肩横脉(h);内缘臀区较发达,A脉有2条(2A及3A)。蚬蝶科蚬蝶科Riodinidae本科蝴蝶属小型蝶种。以红、褐、黑色为主,饰有白色斑纹,且两翅正反面的颜色及斑纹对应相似。蚬蝶科成虫的触角具多数白环;雄性前足退化,收缩不用,端部为一跗节,爪全退化;雌性前足正常。本科蝴蝶的前翅多呈三角形;中室为闭式;R脉5分支,R3至R5共柄;M1与R脉共柄;A脉基部有分叉(3A并入2A)。后翅近卵圆形形;中室为闭式;肩区具较发达的肩横脉(h);内缘臀区较发达,A脉有2条(2A及3A)。弄蝶科弄蝶科Hesperiidae本科蝴蝶种类较多。成虫属于小型蝶种,是蝶类中形态及生活习性最特殊的种类。弄蝶科成虫的触角端部呈尖钩状;雌雄成虫的前足均正常。成虫前翅呈窄长三角形;中室开式或闭式;R脉5分支,各支均直接自中室平行伸出;A脉有2条(2A及3A)。后翅多呈三角形;中室开式或闭式;M脉2至3条;肩区具肩横脉(h);内缘臀区发达,A脉有2条(2A及3A)。编辑本段外国种类(5科)闪蝶科闪蝶科Morphidae大型华丽的蝶种,翅膀宽大,翅展75~200毫米。常以黑、白色为基调,饰有红、白、黑、青蓝等色彩的斑纹,部分种类更具有灿烂耀目的紫蓝色金属光泽。腹部特别短粗。幼虫常有毛。只分布于南美洲。袖蝶科袖蝶科Heliconiidae该科从蛱蝶科分出,又叫长翅蝶科,因体内含有毒素,也叫毒蝶科。中型的种类。头大,触角细长,腹部细长,翅狭长,前翅长是宽的两倍,翅膀展开的宽度60~100 mm。后翅肩脉向基部弯曲。多数种类为黑色,有红、黄、白色斑纹,色彩绚丽;少数种类为橙色,有黑、黄、白色斑纹,反差鲜明。外形拟似有毒的斑蛾。很多种类有不同的亚种和型,并常模拟不同属或不同科的种类,造成鉴定上的困难。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少数分布于美国南部。绡蝶科绡蝶科Ithomiidae又名透翅蝶科,因其在血缘上接近斑蝶科,有的学者将其包括在斑蝶科内。该科包括一些小到中型的蝴蝶,翅膀展开的宽度30~115 mm。体极细长,触角细长,翅狭(参看翅脉图)。一些种类翅上鳞片稀少,黄白色半透明如绡帕,另一些种类红褐色,有黑色或**斑纹,拟似有毒的斑蛾。后翅无发香鳞。成虫飞翔缓慢,多数生活在林区,一些翅透明的种类生活在开阔地带,常在城市出现。该科种类常有恶臭的体液保护自己,有些种类外形近似袖蝶科的种类,鉴定上相当困难,但从绡蝶后翅的中室闭式,雄蝶后翅有长毛撮可以区别。分布在中南美洲,从墨西哥到亚马孙河,巴西到阿根廷。大弄蝶科大弄蝶科Megathymidae大弄蝶科隶属于弄蝶总科,也有学者将其包含在弄蝶科内。体型较大而毛多,翅黑褐色饰有独特的**和白色图案。翅膀展开的宽度超过40 mm,最大可达80 mm。雄蝶比雌蝶小得多。头部明显比胸部窄,触角有特殊的椿状端部,不呈明显的钩状。后足胫节只有一个距。飞翔力很强。分布在美洲中部,包括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缰蝶科缰蝶科Euschemonidae缰蝶科也叫澳弄蝶科,隶属于弄蝶总科,也有学者将其包含在弄蝶科内。缰蝶Euschemonrafflesia体型较大,翅膀展开的宽度45~65mm。缰蝶科最突出的特征是雄蝶后翅具有翅缰,和前翅的抱缰器相连接,以便在飞行时前后翅保持一致,而其他蝶类均不具翅缰,但蛾类具翅缰。缰蝶飞行姿态很特殊,也很敏捷。喜访花,常在马缨丹上取食。在叶片上休息时四翅外展象蛾类一样。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

本文引自《百度百科》

美洲豹一定比美洲狮大吗?

(5 科) 从蛱蝶科分出,又叫长翅蝶科,因体内含有毒素,也叫毒蝶科。

中型的种类。头大,触角细长,腹部细长,翅狭长,前翅长是宽的两倍,翅膀展开的宽度 60~100 mm。后翅肩脉向基部弯曲。多数种类为黑色,有红、黄、白色斑纹,色彩绚丽;少数种类为橙色,有黑、黄、白色斑纹,反差鲜明。外形拟似有毒的斑蛾。很多种类有不同的亚种和型,并常模拟不同属或不同科的种类,造成鉴定上的困难。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少数分布于美国南部。 又名透翅蝶科,因其在血缘上接近斑蝶科,有的学者将其包括在斑蝶科内。

该科包括一些小到中型的蝴蝶,翅膀展开的宽度 30~115 mm。体极细长,触角细长,翅狭(参看翅脉图)。一些种类翅上鳞片稀少,黄白色半透明如绡帕,另一些种类红褐色,有黑色或**斑纹,拟似有毒的斑蛾。后翅无发香鳞。成虫飞翔缓慢,多数生活在林区,一些翅透明的种类生活在开阔地带,常在城市出现。

该科种类常有恶臭的体液保护自己,有些种类外形近似袖蝶科的种类,鉴定上相当困难,但从绡蝶后翅的中室闭式,雄蝶后翅有长毛撮可以区别。分布在中南美洲,从墨西哥到亚马孙河,巴西到阿根廷。 隶属于弄蝶总科,也有学者将其包含在弄蝶科内。

体型较大而毛多,翅黑褐色饰有独特的**和白色图案。翅膀展开的宽度超过 40 mm,最大可达 80 mm。雄蝶比雌蝶小得多。头部明显比胸部窄,触角有特殊的椿状端部,不呈明显的钩状。后足胫节只有一个距。飞翔力很强。分布在美洲中部,包括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也叫澳弄蝶科,隶属于弄蝶总科,也有学者将其包含在弄蝶科内。

缰蝶体型较大,翅膀展开的宽度 45~65 mm。缰蝶科最突出的特征是雄蝶后翅具有翅缰,和前翅的抱缰器相连接,以便在飞行时前后翅保持一致,而其他蝶类均不具翅缰,但蛾类具翅缰。

缰蝶飞行姿态很特殊,也很敏捷。喜访花,常在马缨丹上取食。在叶片上休息时四翅外展象蛾类一样。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

蝴蝶有什么生活习性?

相对于其他野生动物来说,猫科动物应该是人们最了解的一类,甚至连猫科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都门清,的确,在外形上看,猫科动物大多数都有着漂亮的外表,比如雪豹、兔狲、金钱豹等,皮毛华丽出众,让人看了不免喜欢。

另外,猫科里面的所有动物都是食肉动物,加起来几乎占据了现代食肉动物的半壁江山,所以喜欢猛兽类的人,大多也都是猫科动物的忠实粉丝。

美洲狮

现代猫科动物主要分成两大类,分别是豹亚科和猫亚科,其中豹亚科相对于猫亚科来说,可谓是?人丁稀少?,一共才7种动物,而猫亚科就成员众多了,另外原本属于单独一个亚科的猎豹,如今也归类到了猫亚科,成为猎豹属的一员。

从体型上看的话,豹亚科豹属里面的物种几乎比猫亚科所有物种的体型都大一些,在多数情况下,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同样存在特殊情况,比如同在美洲生活且栖息地有重叠的美洲豹与美洲狮,它们的体型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多数情况下美洲豹是要大一些,但生活在墨西哥一带及中美洲地区的美洲狮,体型要比美洲豹大一些。

美洲豹

豹亚科的物种:美洲豹

对猫科动物熟悉的人一定知道豹属里面的五种动物,分别是狮、虎、豹、雪豹及美洲豹(美洲虎),其实关于美洲豹的错误认知还是挺多的,有人将它认为是豹子的一种,或者老虎的一种,但其实都是错的,它是独立于虎豹之外的物种,与狮虎豹的亲缘关系较近。

从平均体型来看,美洲豹是现存世界上第三大的猫科动物,仅次于老虎、狮子,主要栖息地是南美洲,中美洲有少量分布。

豹属五种动物形象图

美洲豹在豹属里面的知名度虽然不如狮虎,但是若论豹属哪一种动物最?全能?的话,那么当属美洲豹,它既擅长爬树又熟悉游泳,咬合力还很强,捕猎成功率超高,猎食的来源高达87种动物。

美洲豹通常靠水而居,喜欢栖息在热带雨林、沼泽及湿地的环境里面,主要捕食食草动物、鳄鱼、犰狳等,最爱的食物是水豚、大型食蚁兽等。根据猎食的对象不同,美洲豹会采取不同的捕食手段。

水豚

美洲豹属于豹亚科里面的物种,根据现代猫科动物的分类,豹亚科一共分两属有7种动物,除了前面提到的豹属,另外还有云豹属,下面有马来云豹及云豹两种动物,它们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找资料或者看我之前写过的文章。

美洲豹与狮虎一样,也是能够发出咆哮声的,但若以此来作为条件,区分豹亚科与猫亚科动物,显然不是很正确,毕竟豹亚科云豹属的两种动物都不能咆哮,豹属里的雪豹也不能咆哮。

猫亚科的物种:美洲狮

美洲狮是猫亚科里面体型最大的动物,与猎豹、细腰猫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三种动物共同构成美洲狮谱系。

从名字上看,美洲狮也具有误导性,很多人将它认为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种狮子,但实际上美洲狮与真正的狮子存在很大的差异,前面提到过,狮子属于豹亚科豹属,而美洲狮则属于猫亚科美洲狮属,两者亲缘关系相距甚远。另外,美洲狮是独居动物,虽然有被观察到社交性,但远没有狮子的社交性强。

从分布范围上看,美洲狮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它是西半球所有大型陆生哺乳类动物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从加拿大育空地带一直延伸到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南部,横跨了南北美洲。

因为分布范围广,所以在传统分类上,美洲狮一共有32个亚种,后来重新调整分类,受到国际上承认的就只有6个亚种了,分布生活在美洲的各个地区,受环境影响,各亚种之间外表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如生活在北方地区的美洲狮毛色多为灰色,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美洲狮毛色更倾向于红色。

虽然放在整个猫科动物家族中,美洲狮的长相不是特别出众的,但它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美洲狮头较圆,耳朵直立,四肢健壮,脚掌很大,前脚掌有5个爪子,适合攀爬和抓住猎物,后脚掌有4个爪子,所猎食的对象多为鹿类,另外,当食物变少时,它们还会捕食一些昆虫、小型啮齿类动物。

传统观念里面,美洲狮被认为是孤独的掠食者,但是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它们擅长社交,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分享食物的情况。

美洲豹的生存现状

从目前美洲豹的分布状况与历史分布相比较,其栖息地丧失了一半以上,美洲豹曾遍布南美大部分地区,甚至向北延伸至了美国南半部分,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类大量捕杀,美洲豹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栖息地也因人类生活变得破碎、分散严重。

到如今,整个美洲豹的栖息地最南边分布线向北后退了近2千公里,最北边分布线则向南后退了近1千公里,即便是整个大亚马逊地带,乐观估计也只有5.7万只左右,占全世界美洲豹数量的89%左右。

美洲豹分布图

虽然目前美洲豹相关的贸易在国际上是禁止的,但由于其所在地的18个国家中,保护力度和手段不一样,非法猎杀仍存在,另外,前段时间的亚马逊大火,也导致了美洲豹大量死亡,但目前来说,对美洲豹威胁最大的仍是栖息地的丧失与人类之间的冲突。

南美洲的森林丧失率很高,工农业跟自给农业的发展是森林砍伐最大的驱动元素,导致美洲豹不得已捕食牲畜,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后果是想象得到的。

美洲豹

利用无线遥测技术、相机陷阱等各种手段,近年来人们测得了以下数据:南美洲美洲豹的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有5.28-9.2只成熟个体,整个巴西大西洋森林亚群成熟个体数量约为120-280只;中美洲美洲豹的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有0.75-11.2只成熟个体;墨西哥美洲豹的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有0.75-6只成熟个体;全世界美洲豹的数量大约是6.4万只,其中有12%的美洲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面临较大的威胁,极有可能会消失。

美洲狮的生存现状

美洲狮虽然适应性强,分布地域广泛,但是相较于历史分布来说,其栖息地也减少了不少,原本美洲狮遍布南美洲及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但自从欧洲殖民之后,在两个世纪内,多地美洲狮灭绝,北美洲东部地区大片土地上,已经没有美洲狮的生活痕迹了。

其实美洲狮在丛林、峡谷、草原、半荒漠地带都能生活,所以导致它们减少的主要原因不会是环境变化,而是人为捕杀。在20世纪初时,由于捕杀过度,导致美国大部分地区的美洲狮接近灭绝,好在到了60年代后,由于颁布了狩猎新规,加上白尾鹿等猎物数量增多,美洲狮的数量才得以慢慢恢复。

美洲狮分布图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农牧业的发展,导致美洲狮栖息地减少、野生猎物减少,所以它们不得不将目光盯向了牲畜,这侵犯了农场主的利益,进而遭到大规模的报复性,人们甚至为了对付当时泛滥的美洲狮,而培育出了杜高犬这一凶猛的犬种。

另外,除了报复性捕杀之外,美洲狮的皮毛虽不如美洲豹、虎豹般美丽,但总归是美洲地区皮毛的原料之一,即便是后来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依旧有不少猎人铤而走险去捕杀它们。

当然,除了利益驱动之外,兴趣使然也是美洲狮遭到捕杀的重要原因,美洲的一些猎人,除了喜欢狩猎兔子之外,凶猛的美洲狮更能满足它们的欲望,即便是在当今时代下,狩猎美洲狮的行为仍相当普遍,比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对美洲狮的狩猎管理相当宽松,只要持证,就能捕杀这种大猫。

人们对美洲狮总是带有偏见,先入为主的认为这种凶猛的大猫会捕杀他们的牲畜,会袭击小孩,尤其是放牧业发展起来之后,常在牧区走遍走动的美洲狮则直接被认为是捕杀牲畜的元凶。

其实美洲狮的确会捕食牲畜,但也没有达到人们想象的那种地步,另外,它虽然凶猛,但对人类却表现出了比较友好的一面,鲜少主动袭击人类,一些美洲狮的袭击事件,大多数都是人类误闯其领地,或者是撞见了带仔的母美洲狮。

美洲豹与美洲狮的栖息地有重叠

从分布地域来看,美洲狮与美洲豹在中美洲、南美洲有较大一片栖息地是重合的,在微生境上,美洲狮虽然对所有类型的环境都表现出了强适应性,即便是植被稀少不利于独居动物捕猎的空旷地带,美洲狮仍能在此生活下去,但它最喜欢的栖息场所还是陡峭的峡谷、多岩石地带、茂密的灌木丛地区。

在过去的观念里面,人们一直认为美洲豹的探索性较低,从未离开过亚马逊森林,但是后来研究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美洲豹有能力并且愿意尝试在多种类型的栖息地里生活,它的栖息地包括中南美洲的雨林和云雾林,在微生境的选择上面,美洲豹虽然有被观察到在空旷地带、湿地、半干旱草地中生活,但最爱的环境类型是茂密的森林。

美洲狮与美洲豹重叠的区域

虽然美洲狮与美洲豹在大环境下存在较多重合的区域,但是它们在各自的领土范围内,似乎有着双方的界限,简单来说与其?两虎相争?,倒不如和平共处彼此尊重。

在猎物的选择上面,美洲豹往往选择那些体型较大的猎物,比如鹿类、牛犊、水豚等等,通常会超过22千克,而美洲狮选择的猎物则相对小一些,往往在2-22千克之间,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食物来源上面,是存在一定错开的,这种情况对美洲狮有利。

另外,如今无论是美洲狮还是美洲豹,种群密度都比较小,两者在野外环境下见面的机会并不大。

美洲豹与美洲狮的狩猎场景

环境因素影响着美洲豹与美洲狮的体型

在一般规律下,美洲豹的体型的确比美洲狮大,一只成年的美洲豹平均体重在56-96千克之间,其中雄性会比雌性大10-20%,而一只成年美洲狮的平均体重为68千克,雌性平均体重为55千克,尽管有记录说史上发现过的美洲狮最大者达到了125千克以上,但如今看来是带有些许夸张成分的。与美洲豹相比,尽管有些美洲狮体型更大一点,但它的肌肉强度较弱,所以平均体重较轻。

环境因素是会影响动物体型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就认为美洲豹体型一定比美洲狮大,人们根据对不同栖息地下的美洲豹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它们的体型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由北向南,美洲豹的体型逐渐增大,以亚马逊河为分界线,能够很明显地看到大河南北美洲豹的体型差异。

简单来说,就是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区的美洲豹,雄性体重能达95千克以上,体重超过60千克的雌性也是很常见,而生活在中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一些保护区里的个体,即便是雄性小于50千克的也不罕见。美洲豹的肌肉密度很高,所以有时候即便体型看起来比较小,但实际称重也会令人惊讶,它短而结实的肢体结构使其擅长攀爬和游泳。

美洲狮由于分布范围十分广,所以在体型上面,个体之间的差异十分大,体重范围在29-100千克之间,它的体型变化,同样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栖息地越接近赤道的美洲狮,体型越小,多数体重只有30-50千克之间,越往两极走,体重越大,比如墨西哥库克斯马拉保护区里的美洲狮,其体型就与当地的美洲豹相差无几,甚至有些雄性美洲狮会比雌性美洲豹大15-20千克左右,而生活在加拿大及北美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美洲狮,其体型都要比生活在中美洲的大多数美洲豹大。

其实环境对动物体型的影响,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们的重点研究方向,人们根据古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的比较发现,随着气候变暖,动物的体型也在逐渐减少,比如大蟾蜍、蝾螈、蛇、林鼠等,甚至是北极地区的一些蝴蝶,相较于历史情况来说,其体型也在逐渐变小。这种现象起初令科学家们很困惑,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背后的原理也逐渐明朗了起来。

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化石研究、野外观测等,科学家们发现当动物体积越小,能量的损耗就越低,这在温暖的环境中就更有生存优势,因此许多生活在温度较高地区的动物,会逐渐演化得更小。

1995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等通过对帚尾林鼠粪便的研究,最终发现了它体型大小的变化,在时间节点上与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前面提到过的这种规律。另外,体型的大小可能与新陈代谢以及食物的需求有关,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生物学家安德鲁通过研究了近170种水、陆动物之后发现,当温度更高时,90%的动物达到成熟时体型都会更小。

黑足猫

温度上升会导致新陈代谢增加,而动物的成熟时间跟新陈代谢水平息息相关,另外,当动物新陈代谢越快,那么它对食物的需求量就越大,这点我们可以看黑足猫,它的新陈代谢比其他动物快,所以夜色下的黑足猫平均每50分钟捕获一只老鼠,每晚进食量约为250克,占其体重的1/6,从黑足猫雄性成年个体平均体重只有1.9千克这个数字来看,似乎也印证了前面的观点。

另外,从美洲狮与美洲豹的分布区域及体型变化上看,与上面的观点不谋而合,赤道附近的温度的确比向两极方向延伸的温度低。

蝴蝶的生活习性:

1、许多种类的蝴蝶是群居飞行的。

2、不过,大群蝴蝶的群居飞行还是比较少的。人们能见到的蝴蝶多数是1只或者2只,最多是3~5只在一起,跳舞婚配,很难见到群居飞行的场面,更不用说大规模的迁徙飞行。

3、蝴蝶昼间活动,夜间休息。白天活动的时间多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前后,不过,它们在中午烈日下也很少活动。

4、夜间蝴蝶一般喜欢单独栖息,也有少数种类仍然群居,共同选择安静的地方,如树皮上、树叶下、岩石下,都是蝴蝶理想的栖息环境。

5、一些种类的蝴蝶还具有保护色,例如枯叶蛱蝶休息时将两对翅树立合拢,露出反面,翅的形态、斑纹、色泽与一片枯叶的形态、颜色十分接近。

6、有的甚至可以看成是叶子的叶脉叶柄和类似锈病的斑点,成为生物学上最著名的保护色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