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战争电影代号55,克罗地亚战争
1.解体后的南斯拉夫,为何克罗地亚占据了大部分海岸线
2.3.76亿世界亚军绝境自救!油尽灯枯下,35岁魔笛跳队友怀里哭
3.波黑战争始末,起因,结果,过程
《克罗地亚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克罗地亚深陷战争,硝烟四起,炮火连天,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片凄惨悲壮的气氛之中。马西克姆用音乐描述了饱受战争创伤后克罗地亚灰烬中的残垣断壁,夕阳倒映在血泪和尘埃之中,明快的节奏、悲惨的画面。
创作故事:
1990年战争爆发,战乱发生后,很多地方都很危险,马克西姆所在的音乐学校也停课两年。他被困地窖8天的时间,地窖里面也没有钢琴。战争持续了很久,他在地窖受困之后的时间里坚持练琴,准备当时一个音乐比赛,并在战火中举行音乐会。
这首音乐饱含了他对祖国热爱之情,在困境中依然充满希望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展现了马克西姆?姆尔维察对自己的民族的热爱和依恋。
扩展资料:
《克罗地亚狂想曲》中,作者着重多次使用让人印象深刻的和弦三音,给了一种战斗中的紧张感,和战后还在空气中尚未散去的硝烟的气味。
人们在支离破碎,满是瓦砾的街道和忧郁的天空下,仍然要顽强的生存下去,无论是铭记,还是遗忘,新的一天,一定会更好。
《克罗地亚狂想曲》是马克西姆(Maksim)的头号作品,是Tonci Huljic特别为马克西姆而作,是马克西姆(Maksim)每次音乐会上的必弹曲目。
除了《克罗地亚狂想曲》之外, 《蜂鸟》(Kolibre)和《出埃及记》(Exodus)也是马克西姆(Maksim)的成名之作之一。
参考资料:
解体后的南斯拉夫,为何克罗地亚占据了大部分海岸线
和平了。克罗地亚作为巴尔干半岛重要的国家,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斯拉夫宣布独立的那一刻,克塞二族之间立即就爆发流血冲突,进而升级为“克罗地亚战争”。战争一直持续到1995年年底,冲突各方才签署了岱顿协定。和平重新到来,克罗地亚才算是走到了今天的状态。
3.76亿世界亚军绝境自救!油尽灯枯下,35岁魔笛跳队友怀里哭
克罗地亚在8世纪末就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10世纪建立了巅峰一时的克罗地亚王国。不过随后克罗地亚亡国了,一直处于匈牙利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一战后克罗地亚独立了,又与塞尔维亚等国组成了南斯拉夫王国。到了二战后,克罗地亚又成为了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不过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克罗地亚再次独立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克罗地亚竟然占据了大部分原南斯拉夫的海岸线,这是怎么回事呢?克罗地亚之所以有如此漫长的海岸线,得益于拥有达尔马提亚地区。而之所以如此,有三个原因。第一,历史上的领土变革。第二,铁托把达尔马提亚大部分领土并入克罗地亚。第三,克罗地亚通过战争捍卫领土。
第一
从历史上看,八世纪末,克罗地亚人到达该地区,占据了整个腹地。但克罗地亚衰落后,成为了匈牙利的一部分,可匈牙利却把达尔马提亚卖给了威尼斯共和国。几百年后,达尔马提亚又几乎被奥斯曼所占据。不过由于这里比较重要,所以成为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的争夺焦点,谁强大了就归属谁了。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达尔马提亚北部重归意大利统治,南部则并入了几个南方斯拉夫民族联合组建的南斯拉夫王国。1939年,达尔马提亚成为了南斯拉夫王国克罗地亚省的一部分。
第二
二战后,一个新的南斯拉夫再次出现在世人眼里。铁托根据主体民族并兼顾了历史原因,所以达尔马提亚大部分领土并入了克罗地亚,仅科托尔湾留给了黑山,有总比没有强。此后,达尔马提亚属于了克罗地亚。在南斯拉夫解体的时候,加盟共和国都是基于当下的领土范围独立的,所以克罗地亚独立后达尔马提亚自然也是归属于克罗地亚了。
第三
南斯拉夫解体后,并没有熄灭这里的对峙的火焰。有很长时期各民族的流动,导致几个国家间都有着大量的别的民族,所以为了阻止克罗地亚独立,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爆发了冲突,演变为了战争。最终以克罗地亚的完全独立告终,达尔马提亚也随克罗地亚其它地区一同独立。
所以总体来说,克罗地亚占据了南斯拉夫绝大多数海岸是数百年历史、民族甚至战争等各种因素堆积的结果。
波黑战争始末,起因,结果,过程
绝境之下,莫德里奇领衔的克罗地亚3-1拿下苏格兰,成功晋级欧洲杯16强。在又一次被感动后,也要认识到,这已经是支“面目全非”的克罗地亚了。
2018年世界杯上的那支让全世界赞叹的团队,“大项目后遗症”十分明显。诸多核心球员的退役,以及身体与精神力的透支性消耗,让他们不堪重负。预选赛、欧国联上的低迷发挥,以及本届杯赛前2战的糟糕表现,已经展现出了他们的问题所在。
在极为不利的局面下,这支克罗地亚正在完成着黄金一代最后的一舞,不算绚丽,但足以让人欣慰。
我们都用“黄金一代”来形容莫德里奇、曼朱基奇、斯尔纳这一批克罗地亚球员,因为他们展现出的足球智商以及综合能力,太过优秀。因为国家 历史 背景的原因,这些球员们的成长环境格外艰苦。
再看场上的成绩,06年世界杯,克罗地亚末战被澳大利亚逼平,小组第3出局;08年欧洲杯,即便是他们力压德国以小组第一晋级,但淘汰赛首轮却在119分钟取得进球的情况下,被土耳其绝平,并输掉了关键的点球大战;10年南非世界杯,他们没有摸到决赛圈的草皮;紧着着,他们又在12年欧洲杯、14年世界杯上小组赛折戟。
伴随克罗地亚黄金一代的一直是失望,一直是天赋不得到兑现,一直是那个“憋屈”的大赛软脚虾标签。
好在俄罗斯世界杯上,他们完成了绽放——
主帅达利齐将过往华丽的踢法摒弃,开始最大化地寻求防守反击的战术体系。曼朱基奇的支点作用、佩里西奇的爆点冲击、莫德里奇的持球组织、拉基蒂奇等人的大范围跑动输出等等,让他们变得更加实用与具备侵略性。
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拿出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在淘汰赛对阵丹麦、俄罗斯与英格兰的比赛中, 他们的跑动都超过了130公里(全部为120分钟)!尤其是在体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他们加时淘汰英格兰,依靠的就是143公里的跑动。
纵情爆发的克罗地亚,感动了全世界。他们这批被战争夺取太多东西并承载着国家希望的球员,哪怕是输掉了与法国队的决赛,依然在世界足球以及克罗地亚的足球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年夏天之后,这支克罗地亚不可避免地进入“动荡”。
曼朱基奇、拉基蒂奇等核心球员从国家队的退出,让他们呈现出了肉眼可见的下滑。而与实力下滑相比,影响更大的是“大项目后遗症”——
2届欧国联A组赛事低迷出局,他们在10场比赛中只拿到了2场胜利。其中有6球惨败西班牙的耻辱,也有1-2输给突尼斯的“瞠目之战”,甚至连阿塞拜疆、亚美尼亚这种“送分童子”都能在他们身上拿到分数。
本届欧洲杯赛场上,很多人依然对这支克罗地亚抱有希望,但现实却无比残酷。
始终没有找到现有残阵捏合办法的达利齐,根本无法让克罗地亚组成有效的进攻体系。而在团队限制大行其道的今天,所有国字号球队在对抗与精神力的输出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支身体与精神力都异常疲惫的克罗地亚,已经很难像此前那样冲破对手的枷锁。
而且,过度呼出的那口气,总是无法再提起。
我们在比赛中看到的,是克罗地亚在与英格兰“战术比烂”对决中的老态,以及对阵捷克时他们完成本方禁区内抢断后,已经无法形成的快速冲击。
7个人看着莫德里奇接球,就是他们的现状。
与苏格兰一样,克罗地亚需要3分才能晋级淘汰赛。
赛前有足够多的人,对克罗地亚的前景充满了质疑。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低迷发挥,还在于国家队层面中4年是一个“不可逆”的下滑周期。
98年世界杯冠军法国,在02年的韩日赛场上折戟小组赛;06年世界杯上,阵容依然豪华的巴西踢得暮气沉沉,最终输给了亨利的精彩一击;10年的南非世界杯,卫冕冠军意大利小组赛惨淡出局;14年的巴西赛场上,西班牙前2战就丢掉了晋级的可能;18年的俄罗斯?我们同样看到了德国队的耻辱折戟。
与18年世界杯相比,这支克罗地亚还未到4年这个“门槛”,但他们已经比此前的“豪门范例”,更加孱弱。
小组赛前2战,他们在对抗数据中以76-91落后;在爆点突击中他们的24次过人尝试只有10次成功;在犯规对比上,他们也以16-23逊色于对手;即便是进攻不畅下,只能进行单调传中,但他们的32次传中也只有8次找到禁区内的队友,成功率25%,所有球队最低。
需要完成救赎的克罗地亚,在今天凌晨完成了纵情一舞。
面对对抗、体格、身高更好的苏格兰,他们取得了优势(成功对抗以41-36领先),在高空球的拼杀中他们以18-12保障了上三路攻防的下限。更为关键的是,他们16次的冲击过人成功了11次。
有了这些基础性对抗的输出,莫德里奇、佩里西奇这些老将最终给支撑自己的球迷有了一个体面的交代。35岁的魔笛跳到了队友怀里哭。
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支全队身价3.76亿欧的克罗地亚后继人才的不足。
此前6届大赛中,克罗地亚大名单中最少有14人来自欧洲五大联赛。本届赛事呢?只有10人。而且,像出自哈伊杜克、奥西耶克这种级别球队的国脚,占到了8人。像来自五大联赛的福萨里科(马竞)、布尔达里奇(里尔)、布季米尔(奥萨苏纳),他们在38轮左右的联赛中都拿不到20次的首发机会。
克罗地亚战争的动荡,让莫德里奇等一批人在流离失所的同时,在国外更加先进的青训体系中获得了“夹缝生长”的机会。但是战争带来的破坏,以及战后的复苏过程中,下一代的克罗地亚球员没有办法得到太多的培养与资源倾斜。
人才断档,已经是克罗地亚面临的绝境式问题。
(本文同步发于网易,烦请不要转载或抄袭,谢谢)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黑三族展开大规模领土争夺战(1992.4~1994.1)战争最初在以穆、克族为一方和塞族为另一方之间展开,不久穆、克族关系破裂,彼此间也发生激战。各方先是抢占本族居民占多数的地区,继而塞、穆族之间在东部的塞尔维亚与波黑边界一线、西北地区及首府萨拉热窝,塞、克族之间在北部靠近克罗地亚边界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战场,战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战,其中穆族11万、塞族8万、克族5万。塞族由于得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支持,加之其参战部队中有4万是前南人民军1992年5月撤离时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国约70%的领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约20%的领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约10%的领土。为制止波黑战争,联合国安理会自1992年5月起先后通过对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驻维和部队、在波黑建立“禁飞区”、为穆族设立“安全区”等一系列决议。北约对波黑实施全面封锁并对“安全区”提供空中保护。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曾多次进行调解,但均无结果。
第二阶段,西方加强对波黑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94.2~1995.)北约对波黑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于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发出限期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后通牒,下旬以“违禁”为由击落塞族飞机4架。3月在美国敦促下,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和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再度形成穆、克族联合对付塞族的新态势。4月,穆族发动春季攻势,从“安全区”主动出击,试图收复失地,打通各控制区的联系。塞族予以反击,并围困“安全区”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约迅即作出反应,对戈拉日代的塞族阵地进行首次空袭,遏制了塞族的攻势。同年8月,南联盟为摆脱国际社会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后与之断绝一切联系,使塞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事优势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战场主动权。10月,穆族发动秋季攻势,攻占“安全区”比哈奇周围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实行全民军事总动员,并得到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的支援,于11月中旬夺回全部失地并包围比哈奇。11月下旬,北约对克拉伊纳塞族控制的乌德比纳机场和波黑塞族的奥托卡导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但并未改变战场态势。年底,穆、塞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3月,战事又起。7月,塞族相继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热帕两个“安全区”,并继续围困比哈奇。
第三阶段,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8~12)8月上旬,克罗地亚出动10万军队攻占克拉伊纳地区后,美国提出和平解决波黑冲突的新建议。8月30日~9月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炮击为由,出动3400余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中突击,并发射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使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完全陷入瘫痪。穆、克族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配合下,乘机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发动进攻。到9月下旬,穆克联邦和塞族实际控制的领土已接近五国联络小组为双方确定的比例。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其余由塞族控制。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所进行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